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实习生 杨涵 通讯员 党波涛
连续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,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,用七台机器人制作了舞台剧并在武汉科技馆表演,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……近日,华中师范大学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陈炫婷同学,成为学校同学们学习的榜样。目前,已顺利被保研至复旦大学的她,正利用寒假忙着做体感交互技术和康复医疗相结合的研究。
陈炫婷
熬夜备赛不负有心人,连续三年获全国第一
陈炫婷刚进入大学时,怀着好奇进入了学校机器人协会,“当时还什么都不懂,随着对机器人了解的不断深入,我慢慢喜欢上了机器人。”后来,她成功通过考核,进入了学校的机器人实验室。在这里,她度过了大学里最忙碌但最充实的时光。
“备战比赛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时光。”每年的5、6月份,陈炫婷和机器人实验室的成员便开始准备当年的中国机器人大赛。“当时我们整个暑假都埋头在实验室里,熬夜成了家常便饭。”
有一次老师来查验并给出了建议,当时已临近比赛,为争取更多时间,他们白天在实验室,晚上10点争分夺秒回宿舍洗澡,洗完赶紧回来围在机器人调试板边,讨论如何修改。“凌晨3点,大家实在困得眼皮打架了,我就把实验室的椅子摆成一排,大家轮流去歇一歇。”直到清晨6点,终于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后,大家才松了一口气。
从备赛到比赛,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不断对机器人进行改进和创新,完成新型舵机尝试以及机器人结构的改变和升级;实现机器人自主进圈和视觉识别。大学期间,除连续三次问鼎中国机器人大赛,陈炫婷还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项,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排名专业第一,连续两次获得“国家奖学金”,以及各种校级荣誉。
7台机器人制作舞台剧
设计制作机器人舞台剧,科技馆表演“一鸣惊人”
2019年,陈炫婷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,用7台机器人制作完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机器人舞台剧《一鸣惊人》,并在武汉科技馆展出。从筹备到最终在武汉科技馆表演,他们一共耗时6个多月,获得了良好反响和广泛关注。
7台机器人制作舞台剧
“之前比赛最多只用三个机器人,这次用七个,技术要求更高。”陈炫婷说,用7台机器人表演舞台剧,不仅要保证舞蹈动作要整齐划一,还要让机器人跳舞时踩准乐点。“每个机器人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整体表演,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演练时录视频,然后慢放,一帧一帧地看哪台机器人有问题,再调整它的代码。”陈炫婷回忆,前前后后,光机器人动作,他们就改版了三十多次。
解决完动作问题,在布景上,他们也花了不少心思。为了还原历史场景,陈炫婷和团队成员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,“但只有图片不能完全支撑我们来建模,所以我们去博物馆考察,还请教了历史学专家。”陈炫婷说,当时为了做模型编钟,他们去了4次湖北省博物馆,馆内的编钟很大,他们反复观察记录细节,制作好模型以后再来对比修改。
机器人舞台剧《一鸣惊人》
“《一鸣惊人》讲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,振兴楚国的故事,这个舞台剧是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,我们想用机器人来表达我们的荆楚文化,让更多的人关注科技发展,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。”她说。
以专业知识服务民生,致力于康复医疗发展
除了技术性和观赏性,陈炫婷还十分注重学科的实用性。2019年,她在查阅期刊时发现传统的康复医疗存在不足,于是将体感交互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,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。在学校做实验时,陈炫婷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和手臂姿态识别算法上,因为要得出最标准的康复动作所需要的数据,每次修改设计图和数据都要几乎整整一个下午。“那段时间我们几乎都是卡着宿舍门禁回去。”她说。
2020年,陈炫婷根据做过的实验数据报告和积累写了论文,并先后以第一作者获得软件著作权四项,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一篇。她说:“我只是进行了设计和初步的实现,还没有真正投入使用,但是我会把理论变成现实,希望有一天能够为康复医疗提供帮助。”
不仅专业成绩优异,各大竞赛名列前茅,陈炫婷还热衷于志愿服务。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,她主动参与家乡疫情防控,排查登记600余人,深入30余户居民宣传防疫战役知识。她还在线上参与组织“抗疫助学,爱在华师”义教项目,招募校内外300余名志愿者,为疫区近30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线上答疑辅导。2020年,陈炫婷还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。
“炫婷真的非常棒,无论是学习上,科研上,志愿服务上还是学院工作上,她都是佼佼者。”陈炫婷的辅导员张琳介绍说,今年大四的陈炫婷,已被保研至复旦大学继续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