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日讯 - 天津地区最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!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娱乐新闻 > 娱乐评论 新浪潮:李安《比利-林恩》的技艺之争

新浪潮:李安《比利-林恩》的技艺之争

发布时间: 2016-11-16 23:23:39 来源: 未知 作者: 佚名
史航则认为李安的片子是解放派,即为了技术而进行激烈的、偏激的推广,但解放者不能同时成为统治者。

新浪潮论坛之李安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技艺之争

新浪潮论坛之李安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技艺之争

新浪娱乐讯 11月16日,“新浪潮论坛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技艺之争”在北大举行,知名编剧史航,专栏作家徐元,著名影评人赛人,万达院线信息部总经理,RealD亚太区市场总监出席论坛,新浪娱乐资深记者何小沁担任本场论坛主持人。

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是目前的现象级影片,尽管论坛当天,它的票房才刚刚突破1亿元人民币,与李安的上一部作品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5.73亿票房相去甚远。对于影片的得失,影评人徐元认为这是李安的“令人赞叹的失败”,而史航则认为李安的片子是解放派,即为了技术而进行激烈的、偏激的推广,但解放者不能同时成为统治者。

显然,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的探讨价值已不在于票房的多少,而在于它3D、4K、120帧的超高规格代表的技术未来。本期新浪潮论坛,五位嘉宾正面交锋,为了实现高规格的放映制式,技术派们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?艺术派是否认同技术已在该片中喧宾夺主?120帧是否代表了电影的未来?

一票难求的120帧:技术喧宾夺主?

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在预售期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,但这些需求几乎都是冲着3D、4K、120帧的超高规格,而3D、2K、60帧的也较受青睐,因为这些都比我们平常所看的24帧率要高出许多。2012年,《霍比特人2》采用了48帧,接下来,詹姆斯•卡梅隆的新作《阿凡达2》则将用60帧制作。

华人导演李安制作的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率先将120帧带给了普通的中国观众,那么它带给人的感受到底如何呢?徐元表示他观看了该片供应的三个版本,在他看来,“120帧、4K、3D所谓的顶配还是给大家感觉有点不像在看电影,像是在家电卖场看特别高级的、大的平板电视。”

持续的高帧率观影,是否会分走观众的注意力?作为“更耐心的观众”,几位影评人都站在观众角度上分享了自己的想法。赛人坦承:“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自我暗示,这个电影一定要注意画面,但后来我不当它是个高帧率的,就会过去那个注意力。”史航也颇有同感:“很快就会关注回故事本身,对我来说,技术手段只是保证我紧张的观影坦度,但最后的还是人物和故事,李安还是李安。”

徐元认为,传统的宽银幕、大景深、低照度、高对比,在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里已经看不到,“它的镜头很浅,构图也不是很宽。高帧率版本里面,史蒂夫•马丁的鼻子特别高,你会觉得人脸的立体感在银幕上非常吓人,这是之前各种3D电影没有感受到的。史航也认为,技术虽然提高了表演的真切率,但却没有真正地帮到演员,因为“真切率并不是我们看电影的第一诉求”。

俞圣伦则忆起与徐克、彼得•杰克逊两位导演的合作经历。“合作《龙门飞甲》时,因为有深度景深的设计,所以演员走位、动作都必须要做的比较精确,原来李连杰要对着镜头去做一个往前刺的动作,可能一般来讲摄影师给你画一个大框,让你往这个方向刺就可以了,在3D拍摄的时候,可能就要刺的非常精准。所以我们其实在拍摄上面没有太多的涉入。”后来,她和团队做《霍比特人2》时,导演彼得•杰克逊也并没有要求所有技术百分之百优化,反而需要有一些噪点留着,“我们需要让这个艺术家有他的艺术评判的。也就是说技术永远是在那边,是需要创作者跟观众都愿意去接受,我们永远愿意在往这方面去配合。”

从事院线工作的王琦指出,学院派认为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,但他希望将两者分开,“技术其实是给艺术家更多手段,另外一个就是经济发面,影院是一张票一张票卖的,一部艺术类的影片花4500万美金去做,投入相当大了,对我们影院也是考验。”从影院经营者的角度来看,王琦希望有更多的新技术带来新噱头,吸引更多观众。

为了《比利•林恩》,“技术派”要做什么?

2000年,中国各大影院引入的放映设备都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支持60帧以上的帧率了,但此前《霍比特人2》推出48K版本时,并没有引入。在王琦看来,这次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对很多影院都是机会,因此,为了支持该片的60帧及120帧版本,许多影院都作出了不少尝试。

“尽管设备本身从硬件上都是支持的,但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准备。”王琦透露,影城需要先从索尼影业拿到测试片,对每一个影厅进行测试,“测试之后发生了一些问题,例如只有图像,没有声音,例如没有达到效果。我们当时都是跟设备上去联系,该升级的升级,整个准备工作一个星期。”甚至是映前的广告都是问题“广告是24帧的,怎么和60帧的对接,毕竟你会损失一部分广告资源。”

“杜比的影院是放的120帧、2K、3D,在全球不过有120个影城能放。这个我们也是提前一周才得知杜比实验室实验成功,120帧、2K、3D不用升级就能放,我们当时很兴奋。但是他们告诉我,尽管全球有五六十个影城都能放,但是为了保证放映出来最好的效果,他们全球只选择了15家影城来放。这15家影城他们还要每一个影城派一个工程师在现场盯着,在首映场,后面还有两三场在现场盯着,直到平稳的过渡了以后,他们才能够离开。”

此次与李安合作,RealD提供的后期制作技术支持主要是两方面:“后期制作方面的,大概有两个技术帮助到这个片子。这个片子是用120帧去拍的,全球只有5家影院放120帧4K的能力,大部分影院还没有这样的技术,应该是说设备还没有到一个普及的地步,所以当它从120帧转成24帧或者60帧,这个情况的时候,大家可以想像,一秒钟原来有120个画面,我们现在剪到24个画面,也就是剪了96个画面,原来动作是很顺畅的,很自然会有一个一格一格的像我们说的“车轮效应”,所以我们有一个演算的技术real motion,帮你演算数字计算到最优化的,最简单的来讲最精华的24帧,这样能确保即使剪了96帧动作还是非常平顺。这个演算技术是制作模板的时候,帮助到尽量高帧低帧版本差异不要到很大,车轮的感觉不要很大。”

“第二个技术是real image,一般来讲帮助这个影像去除我们的噪点,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说,我们用任何一个相机,用手机也好,高清的相机也好,在不同的摄影灯光的环境下,我们都会拍照有一些噪点,很简单,如果在一个比较低的亮度的情况下,就会看到一些一点的小斑纹的噪点。在任何摄影情况下我们都会有一些早点,这个技术帮助了噪点的消除。我们一般清楚噪点或者优化影像的时候,这个影像的清晰度会受到一些妥协。因为你优化了影像,分辨率做一些妥协,或者是档案尺寸也变小了。因为这个技术是最高级的演算技术,选择最精华的格数,不会影响到影像的分辨率。其实简单的话语来说这个片子拍3D的,120帧拍的,左右两眼的噪点是不一样的,其实很明显我们眼睛就会不舒服,我感受到影像的瑕疵不一样的程度,这一点拍摄3D消除左右眼两边的噪点让它能够平均,这一点是帮助很大。”

120帧是否是电影未来:或成为不同流派

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虽然没有成为票房爆款,但是却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,有人认为,李安和他的120帧代表了电影的未来。

徐元认为,高帧率与现有帧率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,但可能会成为两种流派,“而且从《阿凡达》所谓的革命性3D以来,这个技术也并没有真正成为压倒性的东西”。赛人也认为“3D也没淘汰2D,彩色也没淘汰黑白,电影也没淘汰戏剧,油画也没淘汰水墨。”

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更适合拍成高帧率的呢?李安自己认为,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既有炮火纷飞的战场,又有人物内心细致的描写,很适合高帧率。但在徐元看来,李安强调的是脸部,“肯定和卡梅隆的认知不一样,但卡梅隆的《阿凡达》以来,所谓革命性的3D好像也没有成为压倒性的东西。新技术的东西,很难真正去评判它。”

赛人还提到了李安“以后人们看电影可以任意选择”的说法:“绝对不可能,一定是导演控制你,要导演干什么呢,导演否认你看什么。史航说的一句话我也稍微有异议,一个舞台怎么来控制呢,舞台是通过声音来控制的,不是靠形体控制的,玻璃瓶碎了一下,观众不会不看。现代化的方式通过灯光打,他按下去我说话,这个时候徐元也在说话,我声音比较大,观众注意力听我的,仍然有控制电影距离方法。所有的艺术家干什么,所有艺术家吸引你注意力的办法,让观众自己找自己的注意力,艺术就不存在了,李安这话我觉得是个谬论。”

但在技术派俞圣伦看来,技术当然是在进步的,“4K比2K多了4倍的信息量,120真比24帧多了5倍,我们永远是在追求更好,但需要有人来用。要有先见的导演引领风潮,还牵扯到电影语言和美学,以及观众能不能接受。技术公司当然是希望技术往前走,就像科学不断要追求最真。”(阿辉/文)

  • 关键词浏览:
  • 李安